登录 | 注册
中华柴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柴氏论坛 >> 新闻公告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柴世宗与钧瓷 已阅:10228 / 回复:43(楼主)

柴世宗与钧瓷
2007-10-19 10:27龙山居士    温剑博

        自上期笔者浅谈了柴世宗与钧瓷的掌故后,得到了较大反响,有读 者认为对柴窑柴瓷的理解还有点道理,希望能有较大力度支持这一假设的成立。笔者愚见,再一次涂鸦,贻笑方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柴窑柴瓷成为古陶瓷界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后,便为各地瓷业所颂扬,有些人便欲膀上它,想作些文章,于是,便有诸多的产地之争,如耀州窑区、龙泉瓷区、汝窑瓷区、钧窑瓷区等,他们以各种理由来证明本地才是柴窑的诞生地,这些理由是否是站得住脚,我们应加以考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窃以为,柴窑如果定性为后周世宗柴荣所封,那么其窑址至少可上溯到五代后期,因为只有成熟的“雨过天晴云破处”,才能让这位文治武功卓著的皇帝御笔、御旨、御诗“诸般颜色捉将来”。因为超越了当时的蓝本,其主观上,这位皇帝就不能卓有成效地成为理智的一代名主,当然也就不会自信地统领强大的、新盛的后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话似乎扯远了,但柴窑的出现的确应当伴随着这位君王的理性情感展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首先,当时的柴瓷,一定是别具风韵的:新颖于青铜器,别致于玉石器,有一种雅致情调,吸引着这位皇帝。从这一方面看柴瓷,一定是大器、端庄、精美绝伦的,而不是粗泥糙器。所以黄泥底、带有泥斑之说,肯定是进不到皇宫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其次,柴瓷一定是在柴荣升为皇帝后的称谓。一般而论,事物只有一个焦点,尤其在中国,没有人可以逾越当时的皇帝去御封、御赐。当然,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习惯,所以柴窑,当为柴荣成为皇帝后的产物。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,因为这是柴窑大成的时间切入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三,世宗柴荣既然亲封柴窑,并赐姓于一窑口,肯定是有极深的感情的,那么感情的形成,当在继承王位之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义子,以其聪颖、豪放著称,曾驻守魏州,作为郭威的倚重基地和大后方。正是由于柴荣的后援,郭威才在后汉王朝刘知远、刘承赟的政权争斗中占了上风,最后颠覆后汉,自立后周。再后,正是因为柴荣的稳妥、理智、文化、武略征服了太祖郭威,才在诸位将军、王子们的侯选争斗中脱颖而出,击败郭家兄弟,荣登大堂,立号世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这一切都表明柴荣是亲民爱军的,在后来的南征北战中,其良好的道德修养,得以尽显。理智地讲,这一切人格特征足以证明“雨过天晴云破处,诸般颜色捉将来”,肯定是合乎窑工技艺水平程度的,而不是蛮横无理的想当然。



作者:平阳郡柴氏 (2007/10/27 8:00:53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柴世宗与钧瓷 第 1 楼

第四,那么柴窑的地理方位,又会在什么地方呢?当然柴窑一定是在后周的行政辖区里,也就是柴氏国度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柴世宗在位不过三年,很容易整理出他的势力范围,向北不会超过燕云十六州。因为柴世宗曾遗憾于未能收复“儿皇帝”石敬塘敬送大辽王朝的贡地,也就是说,区域应为今天河北石家庄以南;向西,有与之抗衡的刘崇——后汉刘知远的兄弟,稳据于太原长安一带,使其辖区当在今洛阳以东;向南有长江为界的南唐李氏王朝;向东,则以商丘为界。这样的辖区内,瓷区当然就限制在当时界定的定瓷区、汝瓷区及钧窑区之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五,关于“北地”一词,当为该论瓷者的口语。经考证作者为南方人,因其位置而言,一过长江,即为北地,是以寻找北地郡,超越辽国在黄河以北寻找北地郡,不是令人贻笑之事吗?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六,最本质的当属柴瓷的风格,“雨过天晴云破处”是其主要特征。那么“天晴”是什么颜色?一定是蓝色,蔚蓝色,而不是草绿色、豆绿色、粉绿色等。有人会讲“青”在古代是泛指,除钧釉的“五彩斑澜”的颜色外,青瓷、白瓷、统称青瓷。理由似乎充分,但忘记了前边的定语——“雨过天晴”之青色,在这里肯定是一种雨后晴朗天空的那种颜色,晴空之色,人们不会在去转移到绿色谱中了。如果还不充分,那么,四周白云飘散的碧空,肯定是柴世宗的渴求的陪衬。一句话,把颜色定性得如此完整无遗,难道还要搞什么文字游戏吗?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七、就青而言,有荀子《劝学篇》之语“青出于蓝,而胜于蓝”,显然青是蓝的一族纯化,而不是绿色。倒是绿色素与蓝色素二者,稳定为青的大家族了。进一步讲,“赤橙黄绿青蓝紫,谁持彩练当空舞”中的青,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颜色出现,显然此时的青是一种介于绿与蓝之间的色彩,而这一色彩的美,是飘忽于意念之间的。“青青河边草”中的青青,决不是绿油油麦苗,而是一种感情审美的雅韵;“蓝蓝的天空,清清的湖水”来形容的是天地一色的美好,也是一种情感来寄托“青”之美的轮转,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,“青”是有着感情的美丽色彩,在古人今世都是个玄寓之色,而不是固定为一种单纯,纯一的客观色彩,所以,其青色的色度、纯度、亮度都因当时的背景烙印上主观色彩,一定要谨记诗意中的“雨过天晴云破处”的釉色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八,从美学元素来讲,青不是独立存在的,而是黄和蓝的复合色。蓝是一种悠远、幽深、空畅、高古的冷穆、严肃的象征,而黄色却是一种尊贵、孤傲,遗世独立的倾向;这两种理念的冲撞,形成一种人格时,柴世宗这位理智、浪漫的皇帝会倾向于那一侧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九,从工艺流程上讲,产生天青色的汝瓷,是以铁为着色剂,而钧瓷却是以铜为着色剂,二者均是在还原状态下呈色,其结果,汝窑之青过于温文,暖色敦厚,而钧窑之青,趋于隽逸,偏清冷浪漫,产生两种审美的倾向,对于志向远大的柴世宗而言,超世也是其一种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第十,如果从温文敦厚的汝瓷和隽逸、浪漫的钧瓷两者只选一种时,一般世人会选用汝瓷,故有“汝窑为魁”之称,殊不知,这正是暴露了汝瓷与钧瓷的真正区别。如果把钧瓷当作王者之瓷时,可以知晓,封建王朝臣子与君王是不能同类对比的,因此,使钧瓷对立于汝瓷入主宫庭成为王者代表,这正是千百年来钧瓷不能同其它瓷相比较的真实原因,也是鲜见于书藉记载的理由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总之,钧瓷之美正是柴世宗所追求的一种美,这也是始于唐,盛于宋的其中缘由。


作者:平阳郡柴氏 (2007/10/27 8:01:1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柴世宗与钧瓷 第 2 楼

钧瓷大事记12007-09-17 10:57  夏代(约公元前22世纪至约公元前17世纪)
  禹治水有功,封为夏伯。禹死后,儿子启即位,大享诸侯于钧台。钧台也称夏台,在禹州市境。
  汉代(公元前206年~公元220年)
  汉高帝元年(公元前206年),高帝刘邦率兵入关,取道神垕境内大刘山。大刘山旧称古龙山因汉高帝入关,道经其下,故名。《禹州志》载:“大刘山,即神垕山,在州西六十里,旧有汉高祖庙,今废。”  唐代(618~907年)
  禹州市下白峪、苌庄村相继烧制出黑、褐花瓶,为宋代钧瓷开放了先声。
  五代(907~960年)  迨赵宋灭周,柴窑工匠无所归随,群趋钧州而经营钧瓷。
  北宋时代(960~1121年)
  北宋中期(1000~1100年),神垕钧瓷生产有很大发展,钧瓷窑场星罗棋布,笼奎地、下白峪、刘庄、刘家沟、红石桥等都是钧瓷产区。
  宋徽宗在禹州城北门里古钧台东侧建官窑,称钧台窑,钧瓷由此而得名。
  南宋(1127~1279年)宋室南迁,钧官窑停烧,匠师四散,钧窑受挫。
  金代(1115~1234年)
  大定二十四年(1184年),改颍顺州为钧州。
  元代(1206~1368年)
  延佑七年(1320年),神垕乡人常希重修神垕柏灵翁庙,3年始成。此庙俗称“窑神庙”,始建无考。
  明代(1368~1644年)
  成化二十年(1484年),官府在神垕设“督磁贡委官”。当时神垕镇耕读陶冶者千有余家。
  嘉靖三十年(1551年),神垕有瓷窑80余家。
  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题准曲阳县缸瓶……通行解部,占商代买,如遇缸乏,止行磁州、真定烧造,免派钧州。
  隆庆元年(1567年),避穆宗朱载垕讳,改神垕为神后。
  万历三年(1575年),避神宗朱翊钧讳,改钧州为禹州。  清代(1616~1911年)
  清初,神后恢复原名神垕。
  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禹州知州于国壁在禹王庙、汤王庙前建大门一座,题额“古钧台”,即今钧台。城南钧台陂之钧台早废。
  雍正七年(1729年),江西景德镇督窑官唐英派厂署幕友吴尧圃来禹州,调查钧瓷釉料配制方法。
  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神垕陶工要求增加工资,举行罢工,代表王勤、许燕等赴开封府请愿,斗争获胜,每人每月增加工资约20文。陶瓷工人兴高彩烈,唱戏三天庆贺。
  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神垕陶瓷艺卢天福、卢天增、卢天恩继承父辈遗愿,历经艰辛,经过长期摸索,终于试烧钧瓷成功。产品釉色为孔雀绿和碧蓝,少数产品工艺接近“宋钧”水平。自此,长期停产的钧瓷获得再生。
 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(1892~1897年),神垕陶工和商户集资3000余缗,重修柏灵翁庙大殿及戏楼。卢天福献钧瓷宝瓶,置戏楼层脊上。
  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河南巡抚命神垕钧瓷工匠卢天恩等烧制钧瓷“禹贡九鼎”,向慈禧太后祝寿。次年,烧制成功送京。至此,钧瓷又进入宫廷。
  光绪三十年(1904年)八月二十日,钧兴公司在神垕开业。此公司为禹州知州曹广权与绅商胡翔林等官商合营。
  同年,钧兴公司派技工到景德镇学习细瓷技艺,并请景德镇技师来神垕交流制瓷技艺。
  同年,以侯补道孙廷林为首,集资开办钧窑瓷厂,厂设禹州城内。  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禹州大旱,陶瓷滞销,一车碗(1500只)只能换一斗米。瓷窑停产,陶工有的饿死街头,有的逃往他乡。
  同年,禹州知州曹广权调京,钧兴公司仍由河南府官员汪瑞甫领办。民国初期,聘神垕人张庭壁协办。后因时局混乱,无力经营,约在民国初年停办。
  中华民国(1912~1949年)
  1913年,改禹州为禹县。


作者:平阳郡柴氏 (2007/10/27 8:04:45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柴世宗与钧瓷 第 3 楼

钧瓷2007-08-29 09:29了解钧瓷首先应从它的基本概念出发,钧瓷突出的不仅仅是“瓷”,重要的是“钧”。它不是一般意义的陶瓷工艺品,而是满载着历史文化君王意识的特殊载体。自唐玄宗立命“钧不随葬”时起,钧瓷已经同唐太宗李世民“铜史人三镜劝世”的铭言并驾齐驱了,它对立于冥品“唐三彩”,物化了“帝王忧患意识”而成为君王的代言;当一代明君后周世宗柴荣企求“雨过天晴云破处,诸般颜色作将来”时,是厌倦了五代十国的战火狼烟,而立志三个十年,一统江山,安居乐业,丰衣足食的帝王心语——向往畅远、宁静、安和、祥瑞;当杨家将血染战袍,保家为民,而宋仁宗恋恋不舍地赐给钧瓷时,钧瓷已经是“神祗”;当宋徽宗盛赞“神钧宝瓷”、“精妙绝品”时,钧瓷所张扬的内涵,已经不是书画艺术、金石艺术所能承载的负荷了,而是帝王文化的凝聚,已经超脱了瓷的理念。
  钧瓷独立于其它瓷种而列宋代五大名瓷钧、汝、官、哥、定之首,也正是得益于深刻的文化背景。它特有的造型风格,大气、端庄、浑穆、冷艳之中透出唯吾独尊的王者风范;它特有的工艺特征,如数码底款,如意云足,芝麻酱底、乳钉、鼓钉等彰显的是于天地同在的宽博雄大,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凝结;它那天青、月白,玖瑰紫、海棠红等种种当时不可企及的釉色,使之成为“瓷中君王”,鳌头独占;它神奇诡秘、曲折迂回的“蚯蚓走泥纹”,是天书,是上苍的物语,成为始崇道君的缘由和渊源;它那似琴似钵的迸片之声,是玉皇大帝的谆谆教诲和奖惩的天籁之音;它那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“钧不成双”,在君王眼里是“一国不藏二君”的标示和昭显……当然这一切一切都是在特定的唐宋时期,所能坚信而又坚持的理由,是佛教、道教倡盛时期的产物,是时代精神的最高反映。
  制作钧瓷的艺人,从那个时代起,就走向了“奉献”,成就了“君王”。饱含的是虔诚,实践的是忠诚,炼狱的是赤诚,用卑弱的人格建立“君王之瓷”的大霸。是以从那个时代起,钧瓷艺人就自觉地形成了一种传统:在钧瓷作品中只有王者、尊者,从不烙印下制作人的一点点痕迹。到了今天,钧瓷走下了神坛之时,钧瓷艺人仍然在追溯着“钧瓷”的神圣,而不用个人的姓名亵渎这种“精诚之灵”。忠厚、善良的钧瓷艺人在不愿亵渎他们崇拜的“钧瓷圣灵”时,更多的是参悟出了“钧瓷”是“天、地、人”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

作者:平阳郡柴氏 (2007/10/27 8:07:05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柴世宗与钧瓷 第 4 楼

宋代钧瓷序曲——柴世宗与钧瓷2007-08-13 10:56      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,钧瓷一直是伴着君王的情感而存在发展着的。如果说宋代钧瓷以“清纯谈雅”的优秀风格卓立于世,那么鼓舞着这种作品闻世的,当推奠定大宋王朝基业的一代霸主后的柴世宗。柴世宗酷爱瓷器,常御旨征求精品力作,“雨过天晴云破处 ,诸般颜色做得来”,便是典型一例。

       据考证:“雨过天晴云破处”是一种复合色,以白云悠悠的背境,衬托出一片空澄的蓝天。其高远、悠静、空澄、恬美、优雅、畅怀、悦目、舒心、旷达的审美感受,不只是停留在审美体验上,而是一种动态的理性感悟,有一种渴望,征服者的欲望,而这种美,决不是臆测的当今柴窑瓷器所能达到的,只有阳翟的钧瓷时稳时现地放射出这种美丽的光芒。那种天青天蓝月的优雅审美折射出极尽天涯归路的思辩和感悟,鼓舞着宋代钧瓷的诞生和发展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柴世宗所理想的瓷器就是钧窑瓷器。


作者:平阳郡柴氏 (2007/10/27 8:09:3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柴世宗与钧瓷 第 5 楼

钧瓷之所以名贵,首先在于其禹州神后境内特有的土质、水源和气候。这里既有秉乘天地之灵气的大龙山、风翅山特有孔雀岩、豆腐石、玛瑙岩、虎皮绿的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,又有含自然之精华的特有的颖河水配料,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。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,由寒风的冰冻,春暖的软化,夏日的暴晒,秋雨的浸润,就形成了禹州境内独特的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。自成五色瓷土,十色釉药,所烧制的钧瓷胎质精纯,坚实细腻,釉色浑然天成,乳光晶莹,绚丽多彩,相映生辉,极富诗情画意。其次是它的“窑变无双,钧瓷无对”。谁拥有任意一件钧瓷,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“唯一”。其三是钧瓷那似琴如玲的开片声,拌似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。其四是它的烧制“十窑九不成”。



作者:平阳郡柴氏 (2007/10/27 8:14:16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43 每页5条 当前1/9页 [1] [2] [3] [4] [5] 下一翻页 尾页 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柴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597.7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柴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